獨立團建軍過程(獨立團建軍過程簡述)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獨立團建軍過程,以及獨立團建軍過程簡述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一點團建(www.m.mcdjvjrap.com)喔。
本文目錄一覽:
- 1、啥叫‘’鐵軍‘’歸功獨立團
- 2、“葉挺獨立團”介紹
- 3、葉挺獨立團不是在南昌起義前就出現了嗎?為什么把八月一日南昌起義時作為建軍節呢?
- 4、秋收起義能否代替南昌起義,作為建軍的起點?主席堅決反對
- 5、建軍過程
- 6、8·1建軍節的成立
啥叫‘’鐵軍‘’歸功獨立團
葉挺獨立團建軍過程的國民革命軍第4軍24師葉挺獨立團。葉挺獨立團歷史比八一建軍還早
“葉挺獨立團”介紹
全團入湘的時候,共2100人,步槍1300只,機關槍3挺,手槍40只。
葉挺獨立團于1925年11月正式成立,是周恩來抽調黃埔軍校畢業生中的革命青年、在國民革命軍第四軍中籌建的以共產黨員為主要骨干的部隊,葉挺被廣東區委推薦擔任該團團長。葉挺獨立團名義上隸屬第四軍,實際上由中共廣東區委具體領導,其干部的任免、調動和人員的補充全由共產黨獨立負責。連級以上干部全是共產黨員。全團2000余人,85%的士兵是共產黨員、共產主義青年團員和堅決擁護共產黨的革命青年。這是中國共產黨直接領導的第一支正規武裝。它是北伐軍中政治素質最好、戰斗力最強的部隊。
1926年5月初,葉挺率獨立團從肇慶出師北伐,途經廣州時,中共中央派周恩來給獨立團連以上干部作了政治動員。獨立團官兵肩負著黨的重托,出韶關,向湖南進軍。5月中旬,獨立團擊潰陳炯明的粵軍1000余人,占領汝城,取得首戰勝利。5月底,葉挺接到第八軍軍長唐生智的告急電報,又率部冒雨兼程馳援安仁,經過兩日戰斗,先后擊敗敵軍4個團的兵力,并乘勝追擊,占領攸縣,解除了唐生智部側背所受的威脅,為北伐各軍進入湖南創造了有利條件。兩戰兩捷使葉挺獨立團威名遠揚。
北伐軍兵臨武漢,吳佩孚急忙調遣近3萬人的兵力,企圖利用粵漢路上三面環水、一面高山聳立的天險汀泗橋,死守待援。因此,北伐軍攻打汀泗橋,是北伐中具有決定意義的一戰。8月26日,第四軍的6個團對汀泗橋發起猛烈攻擊。敵人據險頑抗。吳佩孚親臨督戰,將“大刀隊”分為8路監軍,下令“退卻者殺無赦”。雙方隔橋對峙,爭奪十分激烈。北伐軍連續沖鋒10多次。汀泗橋4次易手。雙方傷亡很大。27日拂曉,葉挺獨立團和第七軍的一部由農民帶路,迂回到敵人背后,前后夾攻,終于突破敵人陣地,占領了汀泗橋。接著,獨立團乘勝追擊,占領咸寧城。
吳佩孚又在同樣地勢險要的賀勝橋建立指揮部,集中4萬多人的兵力,布置了3道防線,親自坐鎮指揮。四軍奉命首先攻打賀勝橋。葉挺獨立團擔任第一線主攻。葉挺指揮部隊連續作戰,乘吳佩孚喘息未定之際,乘著夜色快速前進,直插敵人縱深陣地,完成了中央突破的任務。葉挺在孤軍前出、三面受敵的情況下,嚴令部隊向前攻擊,接連突破野牛都山、鐵路橋等敵軍核心陣地。經過激烈的肉搏戰,吳佩孚丟下設在賀勝橋的鐵甲列車指揮所,倉皇逃跑。這時幾萬人的北洋軍已經完全為獨立團的聲威所嚇倒,不戰自潰。吳佩孚為了挽救兵敗山倒之勢,親自槍斃了一個旅長,把他的頭掛在賀勝橋上,也沒能把軍心穩定下來。在后續部隊的支援下,獨立團又乘勢突破最后兩道防線,打通了通向武漢的門戶。
作為北伐先鋒的葉挺獨立團,在汀泗橋、賀勝橋等著名戰役中出生入死,所向披靡,取得輝煌戰績,為四軍贏得了“鐵軍”的光榮稱號。葉挺被公認為“北伐名將”。
葉挺獨立團不是在南昌起義前就出現了嗎?為什么把八月一日南昌起義時作為建軍節呢?
因為八一建軍節是為了紀念打響反對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而不是紀念葉挺獨立團的成立。
1927年8月1日,中國共產黨帶領北伐軍三萬余人,在周恩來 、賀龍 、葉挺 、朱德 、劉伯承等領導下,于江西南昌舉行武裝起義,打響反對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
1927年8月1日的南昌起義,打響了中國共產黨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標志著中國進入了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革命的新時期,標志著中國新型的人民軍隊的誕生。
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以來,歷經千難萬險,從小到大,由弱變強,發展為一支多兵種合成的軍隊,正在有中國特色的精兵之路上奮勇前進,成為中國捍衛和平與發展的鋼鐵長城。
1933年7月11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根據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6月30日的建議,決定8月1日為中國工農紅軍(中國人民解放軍前身)成立紀念日。
秋收起義能否代替南昌起義,作為建軍的起點?主席堅決反對
作者:相忘于江湖
在我軍的創立過程中獨立團建軍過程,南昌起義具有標志性的 歷史 地位。
但是,我軍建立第一支武裝力量,早于1927年的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和廣州起義,也不是1925年11月成立的第4軍葉挺獨立團,而是1924年11月建立的大總統府鐵甲車隊。
大總統府鐵甲車隊,由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廣東區委委員長兼軍事部長周公創建,具體負責人有隊長、海南瓊山人徐成章,黨代表、陜西平利人廖乾吾,副隊長、海南 樂會人周士第,以及 湖南瀏陽人趙自選和山西應縣人曹汝謙。其中,周士第和趙自選都來自黃埔一期。
鐵甲車隊僅有163人,但在消滅地主武裝、平定叛亂、省港大罷工中都扮演獨立團建軍過程了重要角色。但是,在短短幾年4位領導者相繼犧牲,到1955年授銜時唯一幸存的周士第被授予開國上將。
1925年11月,以鐵甲車隊為基礎,加入一批黃埔和滇軍的青年軍官,擴建為有2000余人的獨立團,團長葉挺,參謀長周士第。葉挺獨立團出了79位開國將帥,除了開國上將周士第,還有三位元帥朱老總、陳毅和林總,以及兩位開國大將粟裕和許光達。
但是,鐵甲車隊和葉挺獨立團盡管早于南昌起義,卻不是建軍的起點。
第一個原因,當時我軍還沒認識到“槍桿子”的極端重要性。
眾所周知,“槍桿子”這一論斷是主席在南昌起義后的漢口“八七會議”提出來的。在此之前,無論我方高層還是主席本人,對“槍桿子”都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由淺入深的認識過程。
在近代中國,還有誰比主席更早地認識到了“槍桿子”的威力呢獨立團建軍過程?
第一人,就是竊取辛亥革命果實、還做了83天“皇帝”的袁世凱。袁世凱的小站練兵,借鑒德國先進訓練方法,嚴防軍官貪腐,通過《勸兵歌》成功洗腦,袁氏本人還和士兵一起吃住、訓練。從新軍走出了30多位大員,還有段祺瑞、馮國璋、曹錕等10幾位首腦。
第二人,就是被袁世凱欺騙的先行者中山先生。武昌首義后,由于內部不團結和國內外壓力而把大總統拱手讓給有“槍桿子”的袁世凱。二次革命、護國戰爭、護法戰爭借助軍閥力量但無一取得成功。于是,才有了1924年的“聯俄聯共”籌建黃埔、組織東征和北伐。
第三人,就是城府很深、深藏不露的蔣氏。中山先生剛認識到“槍桿子”的重要性就不幸病逝,深得信任的蔣氏一步步把“槍桿子”抓在手里。雖然我軍也建立了鐵甲車隊和葉挺獨立團,但2000人和13萬北伐軍相比就是九牛一毛,彼時我軍還沒認識到“槍桿子”的重要。
第二個原因,提出“槍桿子”論斷的主席,早年也未意識到軍隊的重要。
無論是各種著作還是影視作品,主席都是給人一種“羽扇綸巾”的書生形象。很少有人會想到主席青年時期也曾棄筆從戎。那還是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時,主席也曾當過半年多時間的兵。
主席后來回憶參加湘軍的情景:新軍在長沙發動起義后,正在長沙中學讀書的主席毅然棄筆從戎參加了新軍,學會了扛槍、放槍、瞄準、射擊等基本要領,每月還能拿到7元的餉銀。
正當主席準備大干一場的時候,中山先生和袁世凱達成和議,解散了臨時政府。年僅18歲的主席以為革命結束,便離開軍隊重回學校讀書。但是,新軍閥代替舊軍閥的革命顯然沒有成功。
1919年“五四”運動,李大釗和陳獨秀一北一南帶來了嶄新的氣象。
此時,初出茅廬的主席時年26歲,風華正茂,揮斥方遒,在長沙創辦了《湘江評論》,創刊宣言旗幟鮮明發表了自己的主張:用強權打倒強權,結果仍然得到強權,不但自相矛盾,而且毫無效率。
這個時期,主席盡管滿腔熱血,但是對武裝革命還認識不深,他在《湘江評論》上呼吁熱血青年投身“呼聲”革命、“面包”革命和“無血”革命。
第三個原因,“四一二”前,陳獨秀也沒認識到“槍桿子”的重要性。
陳獨秀是一大到五大的最高層,也是“五四運動”的總司令,但對“槍桿子”并不重視,甚至備受批評。
1924年春,中山先生在蘇聯和莫斯科幫助下創建黃埔和新式軍。
莫斯科出錢、出人、還出槍,北伐軍得以以少勝多,僅半年就打敗了直系軍閥吳佩孚、孫傳芳和奉系的張作霖。但是,漁翁得利、掌握“槍桿子”的蔣氏開始大肆排斥異己,先是“中山艦事件”,接著是“整理黨務案”,對革命群眾磨刀霍霍、露出了鋒利的獠牙。
在此期間,主席敏銳地覺察到“階級”問題,經過廣泛而深入的 社會 調查以后,提出了一個尖銳的問題: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
1926年,主席進一步認識到:革命不是請客吃飯、做文章、繪畫、繡花,而是一個階級推翻另一個階級的暴力行動。1927年3月,《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明確提出聯合農民作為同盟軍。
與此同時,周公領導的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獲得成功。但是,心懷叵測的蔣氏強令解除工人的武裝。而陳獨秀為了息事寧人命令工人糾察隊放下手中的武器,最終導致30萬人被殺戮。
第四點,上海、武漢的大屠殺讓“槍桿子”問題提上了議程。
“四一二”后,蓄謀已久的蔣氏招招致命,電報全是“斬立決”和“見電立決”一類字眼。汪壽華、陳延年、趙世炎、蕭楚女等人的犧牲,讓主席、周公等人認識到“槍桿子”的重要性。
但是,陳獨秀、張氏、譚平山等拒絕執行“五月指示”,莫斯科隨即停止了陳獨秀的職務,改由周公等五人負責。周公、李立三、惲代英、彭湃等人遂發起南昌起義。此時,我軍真正意識到世上沒有救世主,也不能指望神仙皇帝,革命成功只能靠自己獨立團建軍過程!
1927年8月1日,有7位開國元帥、3位開國大將、4位開上將等25位開國將帥參與的南昌起義,正式打響了反擊的第一槍。盡管起義最后失敗,但受到啟發的主席在“八七會議”提出了“槍桿子”論斷,隨后被指定領導秋收起義,在“三灣改編”后上了井岡山。
1928年4月,朱老總、陳毅帶領南昌起義、湘南起義部隊與主席在井岡山會師。隨后,彭總、滕代遠也上了井岡山。至此,我軍正式開始了主席、將帥和紅軍隊伍的完美融合,一支鐵軍橫空出世。
如果說,大總統府鐵甲車隊是為了保衛中山先生、給工農革命保駕護航;那么,葉挺獨立團的創立,則是周公等人對“槍桿子”的朦朧覺醒;經歷了血的教訓以后,南昌起義是我軍第一次奮起反擊。
正因為南昌起義的啟蒙作用,才催生了主席“槍桿子”論斷。
秋收起義、廣州起義以后,我軍大多數人已經對此形成了普遍的共識。南昌起義作為我軍的建軍起點被寫入了 歷史 ,而鐵甲車隊、葉挺獨立團作為南昌起義部隊的源頭也名垂青史。
建國以后,有人建議主席用“秋收起義”代替“南昌起義”作為建軍的起點,但主席堅決反對。誠然,秋收起義的 歷史 地位不亞于南昌起義,但南昌起義“第一槍”的 歷史 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深耕戰爭史,弘揚正能量,歡迎投稿,私信必復】
建軍過程
中國人民解放軍誕生于1927年8月1日的南昌起義。1927年秋至1928年春,中國共產黨先后發動了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廣州起義、湘南起義和黃麻起義。
這些地區起義后保留下來的部隊,當時叫中國工農革命軍,1928年5月以后,陸續改稱中國工農紅軍,簡稱“紅軍”。
1937年7月7日爆發抗日戰爭,8月25日紅軍的主力部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簡稱八路軍,1937年9月11日改稱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
活動在江西、福建、廣東、湖南、湖北、河南、浙江、安徽八省十四個地區的紅軍游擊隊集中起來,1937年10月2日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
1946年,解放戰爭爆發,解放區各部隊由八路軍、新四軍、東北民主聯軍等陸續改稱人民解放軍,編成了五大野戰軍。
中共中央和中共中央軍委于1948年11月1日作出《關于統一全軍組織及部隊番號的規定》,指出:人民解放軍分為野戰部隊、地方部隊和游擊部隊三類。
野戰部隊的“野戰軍現時分為四個,以地名區分,即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北野戰軍(第一野戰軍)、中原野戰軍(第二野戰軍)、華東野戰軍(第三野戰軍)、東北野戰軍(第四野戰軍)”;
各步兵兵團、軍、師、團,各騎兵師、團,各炮兵師、團等,一律冠以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稱謂;
隨后,全軍進行了統一整編。從此,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稱謂一直沿用至今。
擴展資料:
1927年8月底,南昌起義部隊在朱德、賀龍等指揮下,經過徹夜強攻,一舉占領了瑞金,取得了南昌起義后第一次攻城戰役的勝利。瑞金,這座贛南山區小城,從此與中國革命結下了不解之緣。
1927年8月1日的南昌起義震驚了蔣介石、汪精衛。他們立即從江蘇、安徽、湖北調集數十萬大軍向南昌反撲。鑒于敵我實力懸殊,從8月3日起,起義軍開始撤出南昌,向南挺進。
但是,起義軍撤出南昌后的20多天,一路居然沒有遇到任何阻攔,順利通過臨川、宜黃、廣昌、寧都等地。
南昌起義爆發后,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總指揮張發奎召開緊急會議,時任二方面軍第四軍參謀長的中共地下黨員葉劍英利用反動陣營的內部矛盾,建議張發奎不要追擊起義部隊,讓他們南下與廣東軍閥陳濟棠火并。
此計正中張發奎下懷。于是,起義部隊在撤離南昌后沒有遭到追擊,獲得了寶貴的喘息時機,一路平安地來到瑞金城下。
1927年8月25日下午,在朱德、賀龍等的指揮下,起義軍在瑞金北部的壬田鎮,展開了起義部隊第一次攻城戰。
陳上海告訴記者,進攻瑞金的主力是賀龍率領的第一、二師,周逸群率領的第三師作預備隊。經過徹夜激戰,敵“討共第八路軍”右路總指揮錢大鈞所部5個團被擊潰,向會昌方向逃竄。
26日上午,起義軍占領瑞金城。這是南昌起義部隊首次攻占城市。不過,這一勝利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起義部隊第九軍參謀處長冉國平、二十軍一師三團團長余愿學光榮犧牲,官兵傷亡數百人。
1927年蔣介石、汪精衛先后叛變革命之后,已是國民革命軍第20軍軍長的賀龍,毅然放棄國民黨的高官厚祿,不顧反動陣營的威逼利誘,率部參加南昌起義。
起義前后,他多次向20軍政治部主任、共產黨員周逸群表達要加入中國共產黨的愿望。周逸群將這一要求轉達給了起義前敵委員會書記周恩來。
8月26日,起義軍占領瑞金后,周恩來主持召開前委會議,一致通過了賀龍的入黨申請。隨后,在瑞金綿江中學,舉行了賀龍、郭沫若和彭澤民三人的入黨宣誓儀式。
1933年7月11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決定將8月1日作為中國工農紅軍成立紀念日。從此,每年8月1日就成為中國工農紅軍和后來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建軍節。
當年8月1日,在瑞金葉坪紅軍廣場舉行了歷史上第一個“八一”紀念活動并且當日傍晚在瑞金城南竹馬崗舉行了紅軍閱兵式和分列式。
從此,8月1日正式成為人民軍隊的建軍節。因此,可以說南昌是軍旗升起的地方,而瑞金是八一建軍節誕生的地方。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中國人民解放軍
8·1建軍節的成立
每年八月一日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紀念日,因此也叫“八一”建軍節。其來歷是:
1927年4月12日和7月15日,蔣介石、汪精衛先后在南京和武漢發動“清共”行動后,中共中央在漢口召開了臨時政治局常委會議,決定利用共產黨掌握和影響下的國民革命軍在南昌舉行起義,并指派周恩來為起義領導機關前敵委員會書記。
7月27日,周恩來在南昌召開了有朱德、劉伯承、惲代英、彭湃、葉挺、聶榮臻以及江西黨組織負責人參加的重要會議,成立了以劉伯承為參謀團長,周恩來、葉挺、賀龍為委員的參謀團,下設起義軍總指揮部,由賀龍任總指揮,葉挺任前敵總指揮。
8月1日凌晨2時,周恩來、朱德、賀龍、葉挺、劉伯承等指揮各路起義軍向駐守南昌的國民黨軍隊發動進攻,經過四個多小時的激戰,殲敵3000余人,繳獲槍支5000余支,子彈100萬余發,大炮數門,占領了南昌城。當天上午,在南昌舉行了國民黨中央委員、各省區特別市和海外各黨部代表聯席會議,通過了《中央委員宣言》,成立了由宋慶齡、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等25人組成的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通過了《八一起義宣言》等文件,提出了“打倒帝國主義”、“打倒新舊軍閥”、“實行耕者有其田”等革命口號和政綱。同時對起義部隊進行了整編,仍沿用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番號,以賀龍兼代總指揮。因敵以重兵進攻南昌,中共前委決定根據中共中央的預定計劃,起義部隊于8月3日至6日先后撤離南昌,揮師南下,取道臨川、宜黃、廣昌,直奔廣東潮汕地區。
起義部隊在江西瑞金、會昌打垮了國民黨反動軍隊的堵截,然后經過福建的長汀、上杭和廣東的大浦,于9月下旬占領了潮州、汕頭,主力部隊經揭陽向湯坑西進。10月初,西進部隊和留守潮汕的部隊遭到優勢敵軍的圍攻,起義部隊大部分被打散,一部分突圍到了海陸豐,與當地的農民武裝會合;另一部分由朱德、陳毅率領經贛南、粵北轉入湘南,開展游擊戰爭。1928年1月在湘南地方黨組織和農民武裝的配合下,在宜章舉行了“年關起義”。由于遭到優勢敵軍的“協剿”,起義部隊和農民武裝撤出湘南,于同年4月到達井岡山與毛澤東率領的部隊勝利會師,組成中國工農革命軍第四軍,后改稱工農紅軍第四軍。
1933年7月11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根據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6月30日的建議,決定8月1日為中國工農紅軍成立紀念日。1949年6月15日,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發布命令,規定以“八一”兩字作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旗和軍徽的主要標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將此紀念日改稱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節
軍旗,是象征軍隊或建制的旗幟。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旗為紅色,上綴金黃色的五角星及“八一”兩字,表示中國人民解放軍自1927年8月1日南昌起義以來經過艱苦卓絕的長期斗爭,終于在黨的領導下取得了中國革命的偉大勝利。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旗的規格(按照總參1951年1月頒布的條令執行):
軍旗可以授予團級以上部隊和院校,授旗時可以舉行儀式。
軍旗主要用于參加典禮、檢閱、隆重集會、游行等場合,由掌旗員掌握軍旗,左右各有一名護旗兵,位于部隊的前列。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旗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武裝力量的標志,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榮譽、勇敢和光榮的象征。它激勵全體指戰員牢記自己的神圣職責,忠于祖國,忠于人民,忠于黨,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來捍衛祖國的神圣領土和尊嚴。
關于獨立團建軍過程和獨立團建軍過程簡述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一點團建(www.m.mcdjvjra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