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易團建(新的北京戶外團建)
一群90后教師帶著一群00后志愿者,完成了北京冬奧會首都體育館短道速滑、花樣滑冰兩個業務領域19個志愿崗位的賽事保障任務。
2月16日晚,首都體育館北京2022年冬奧會短道速滑比賽全部結束。坐在回駐地的大巴車上,北京體育大學冬奧志愿者帶隊教師郭南細數著首都體育館的日與夜,整整25天,“有些不舍,難說再見”。
另一名90后輔導員、北京體育大學冬奧志愿者北京賽區臨時黨支部書記、首都體育館駐地帶隊教師負責人周悅然介紹,北體大有162名師生進駐首都體育館開展賽事保障志愿服務。“我們團隊,有90后青年教師托舉著00后的年輕人,他們專業、熱情、自信、從容地在最快的冰面和最美的冰面上標注志愿服務的青春,在這些00后志愿者背后有很多屬于他們的冬奧故事。”
志愿者張寅凱是北京體育大學競技體育學院研究生,本次主要負責防護墊檢查。短道速滑運動員比賽摔倒后跌出賽道撞上的墊子,就是他的守護對象。
可以說,張寅凱是除裁判、教練外離賽場最近的人,“只有兩米遠”。作為短道速滑運動的忠實粉絲,他卻無心以觀眾的視角欣賞比賽,“只要有人摔倒,我們立刻奔過去,等運動員起身離開后,以最快的速度將墊子歸位、加固綁定,避免再次撞擊時對運動員造成傷害”。
騰挪墊子也是個體力活,短道速滑防護墊厚度近1米,高度可以齊腰,張寅凱說,“就算自己是練拳擊的,這活兒也不輕松。”一個比賽段跟下來,他至少得在場邊站5個小時。
防護墊檢查團隊共9個人,每3人一組分布在跑道易碰撞區——運動員出彎道超越的那段距離。賽場形勢瞬息萬變,“哪里都可能發生意外”,張寅凱必須將全部注意力集中在比賽的防護狀態上。
而花樣滑冰和短道速滑兩項比賽在場地配置上有所不同。
“花滑比賽放置16張裁判臺,兩個教練員坐席。短道速滑不需要裁判臺,但要放記圈臺,和4個教練員坐席。”作為場地轉換志愿團隊的帶隊教師,郭南每天帶著34個小伙子,在比賽間隙撤場、安裝這些“大家伙”。
轉場工作是賽前準備的重要一環。他們在比賽結束后第一個進場,僅有20分鐘時間完成工作,“延遲一分鐘,便會影響后面冰面修整的工作效率”。
郭南記得,剛開始演練時,同學們磕磕碰碰、七手八腳,小推車的轱轆也被推掉了,在慌亂之中完成了任務。后來,團隊在一次次的實踐中找到了方法和默契,但時間仍然很緊張。
“年輕人應該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冬奧志愿服務一線就是這樣的地方。”周悅然認為,上好冬奧會這堂“大思政”課,有助于引領大學生堅定理想信仰、厚植愛國情懷。
北京冬奧會志愿者選拔結束后,北京體育大學第一時間成立冬奧志愿者三大賽區臨時黨、團支部,為冬奧志愿服務提供堅強有力的組織保障。
在志愿服務期間,周悅然帶領全體支部委員,統籌北京賽區5個場館的黨員力量,組織開展“冬奧有我,請黨放心”主題黨團教育活動,實現學校冬奧志愿者三大賽區臨時黨、團支部全覆蓋。同時,還吸引了中國人民大學等6所高校的300余名志愿者師生代表參加。
以黨建帶團建,讓90后引領00后,北京體育大學首體志愿者的162顆心緊緊凝聚在一起。
在溫暖的大后方,駐地帶隊教師石晶、楊媛媛是學生們的“大家長”,最早凌晨3點起床,送第一批志愿者出門;最晚凌晨1點,還在駐地志愿者之家等待候鳥歸巢。“00后比我們想象的皮實。”周悅然說,“孩子們從不言苦和累,反過來還經常關心我們。”
在周悅然看來,同學們以參與冬奧會為榮,眼界和胸懷不僅僅局限于完成志愿服務,他們心中揣著對祖國強大的認同感,能作為中國青年代表中一個小小的分子,和世界聯系在一起,追求的是精神上的獲得感和情感上的共鳴。
“00后冰雪一代,也是平視世界的一代。”作為一名青年教師,周悅然從志愿服務中捕捉到這屆年輕人的特點,“更加從容自信,更具個性和魅力”。
志愿者帶隊教師馬闊深有感觸,作為花樣滑冰領域國際滑聯和國際技術官員服務崗位的志愿者,她主要負責向外國友人提供全英文的服務保障。
“保溝通”是服務的重要內容,不僅僅體現在輔助國際官員開展工作上,“希望他們短暫的北京之旅過得快樂舒心”,半個多月的時間里,馬闊還教外國官員使用冬奧通軟件、學習東北話。
馬闊的團隊有3名來自英語專業的志愿者。王泓力是北體大國際體育組織學院的一名本科生,她坦言,剛接手這份工作,同學們“也怕說不好”,但是適應工作后,大家很快找到了自信,“尤其是一提到我們國家的發展、國家的文化,我們能夠發自內心地脫口而出,滔滔不絕”。
在聽到的所有反饋中,周悅然表示,“專業”和“熱情”是外國友人對志愿者服務評價頻次最高的兩個詞。
她在冬奧會志愿者身上看到了當代青年的氣度。“賽場上,同學們不光為我國運動健兒加油,也為其他國家選手取得優異成績、實現自我突破拍手叫好,無論成功或遺憾,奧林匹克精神不分國界。”
馬闊和團隊贏得了贊譽,收獲了國際友人贈送的徽章,“一枚小小的徽章象征著友誼,代表著認可”。志愿服務接近尾聲,馬闊說,等待告別的那一天,要把代表中國青年的志愿者徽章送給國際友人。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劉尚君 來源:中國青年報
來源:中國青年報